(Original Caption) Cleveland, Ohio: Protesting Cleveland’s dirty air these people donned gas and face mask in front of City Hall as a citizens revolt against dirty air was underway in council chambers. 1/20/1970

 

在過去十年,「永續」幾乎成為所有企業溝通中的常見詞彙。從商品包裝、年報頁首、到 ESG 年度大會,品牌彷彿都在熱切回應這個時代的課題:環境、社會與治理。但當我們真正回到年輕一代的語境中,會發現,一場關於信任與落差的對話,早已悄然展開──Z 世代,已不再輕信品牌的承諾

這並不是一場對消費的拒絕,也不是單純的社會批判。它更像是一種世代間的「價值斷裂」──當年輕人用生活實踐去呼籲改變,卻不斷發現品牌行為與宣稱之間的落差。於是,他們不再被話語說服,而是回到更基本的提問:「你說的永續,是行動,還是劇場?」

1|永續,從道德姿態成為行動驗證

根據《Forbes》2025 年的報導,一份由 First Insight 與沃頓商學院共同進行的調查顯示,僅有 13% 的 Z 世代消費者相信品牌會落實其永續承諾。換言之,87% 的年輕人對企業的永續說詞抱持懷疑或不信任的態度。這個數字,比起企業在永續年報中羅列的進度指標,更具體地揭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:年輕人正在從「相信品牌」,轉向「審問品牌」。

我們不妨反問:這是否也是對企業「語言治理」的一次失效批判?當永續被過度視為形象資產,而非實質改變的起點,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語言橋梁就逐漸斷裂。Z 世代不拒絕永續,但他們拒絕虛偽、拒絕表演。他們不再被漂亮的標語吸引,而是要看見證據、邏輯與結果。

2|Z 世代的價值選擇:從商品倫理走向制度質疑

與過往不同,Z 世代的「永續意識」不再僅是對某項商品的選擇,而是一種對生活價值的根本訴求。他們會問:

  • 這個產品是誰生產的?
  • 這家企業在供應鏈上如何對待勞工與環境?
  • 你減碳的數據如何計算?有第三方審核嗎?
  • 你如何對待品牌行為造成的外部性成本?

這些問題,看似是消費選擇,其實已指向更深層的制度倫理與治理結構。當一個世代開始從商品回看系統,他們不再只在意「產品是否永續」,而是「這個品牌是否值得信任」,甚至「這個產業是否正在改變」。

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面對大量 ESG 宣傳時,Z 世代的接受度反而下降。他們不是對永續冷感,而是對「假永續」憤怒。他們期待的,是一種能從企業內部結構、外部透明機制,到實際行動方案都能站得住腳的轉型承諾。

3|品牌如何回應?誠信、透明與參與,才是最低門檻

在這樣的語境下,品牌若要重新贏得 Z 世代的信任,必須放棄語言的舒適區,進入行動的責任區。Jeff Fromm 在文章中提出三個具體建議,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化:

第一,誠信是一種可驗證的能力,而不是道德宣言。
Z 世代不再期待品牌說「我們很關心地球」,他們期待品牌說「我們在去年減少了 XX 噸碳排,並讓 80% 的供應商完成第三方審查」。這是一種行動與數據的整合,一種將信任做為可計量資產的治理方式。

第二,透明不是公布報告,而是創造可參與的對話。
報告可以造假,但對話會留下軌跡。品牌應該不只是「公告」,而是「開放審閱」──讓消費者看見你的決策邏輯、成效檢討與風險坦承。甚至,開放反饋,讓群眾也能參與改變方向的提問與選擇。

第三,參與不是鼓掌,而是共創。
Z 世代樂於參與品牌的實驗,前提是他們感受到被認真對待。品牌若能創造平台,例如邀請消費者共同設計永續產品、參與地區淨灘活動、監督供應鏈計畫,那麼「永續」才會從遠方概念,變成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4|我們正處於一場信任重建的關鍵時刻

如果說上一世代的消費革命,是從實體轉向線上,那麼這一世代的變革,是從購買轉向價值。Z 世代提醒我們:真正有未來的品牌,不是那些說得動聽的,而是那些願意被問、願意修正、願意坦承的人。

這是一場信任的重建工程,沒有捷徑。它要求品牌回到組織文化的深處,重新思考自己如何對待人、土地與未來。它要求我們不再將永續當成形象工程,而是社會契約的一部分。它也要求政府、媒體與公民團體一同監督,讓企業的承諾不再是一紙空文。

Z 世代不是在抵制品牌,而是在要求一種更負責任的未來

我們常說年輕人「冷感」、「難以取悅」,但或許我們該反過來問:是我們還不夠真誠,還不夠透明,還不夠勇敢面對失敗與改變?

Z 世代正在用他們的行動對這個時代進行一次集體詰問。他們不是拒絕品牌,而是邀請品牌成為更好世界的起點。他們不是放棄消費,而是將消費轉化為一種更有意識的選擇。

這份提問,不只屬於企業,更屬於整個社會。你,準備好了嗎?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