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首份最完整6大Z世代職場洞察!
留住人才不只是「加薪」 最渴望平等、協作、共創!Z世代職場論壇建立跨世代合作解決方案
這是一份以Z世代職場洞察為核心的行動報告,集結了青年世代的真實聲音。
當職場充斥著「草莓族」、「玻璃心」這些標籤時,這些真的代表Z世代的真實樣貌嗎?29日於台北市青年局展演廳舉辦的「合作導向新職場論壇」,正要用行動打破這些刻板印象。這場活動源於「第一屆DEI友善職場意向大調查暨eSg人才培訓計畫」,由致伸科技與SERT社企基金共同推動,並由KPMG安侯永續、台灣浪潮協會、三人恆好有限公司、斜作股份有限公司、起源創意活動有限公司、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等跨領域團隊執行,攜手20位來自各大專院校的Z世代校園大使,向全職、兼職/工讀、創業、在學等Z世代一共蒐集了518份問卷、歷時三個月的深度對話與數據探索,集結發布了我國第一份與Z世代共創、共編、共享的洞察報告。
台北市青年局副局長董晉曄致詞時指出:「這場活動,不僅是數據的發表,更開啟了一場世代間的深度對話。我們要形塑的是一個兼具新世代創意、跨世代共榮的職場合作環境!」這股力量,透過報告中的六大洞察被具體呈現。

Z世代發聲:六大洞察展現新世代觀點
Z世代職場洞察一:痛恨草莓、不認同躺平、期待合作,Z世代在乎自身價值被清楚看見
首先,Z世代最在意的是「價值被看見」。他們拒絕「草莓族」與「玻璃心」的標籤,更在乎心理安全感與被尊重的工作氛圍。64.48%的受訪者指出,來自主管的即時回饋與肯定,是激勵他們投入工作的最大動力,遠高於加薪與獎金的4.44%。這不僅反映出他們對溝通透明與互動的渴望,也顯示Z世代視自己為職場中的「合作夥伴」,而非單向接受指令的角色。協辦單位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狄家葳副理事長表示,根據統計,Z世代在台灣職場的人口比例將在五年內達到三成。對於管理者來說,過去可以少用這個族群,但未來則必須與他們共事。如果秉持「沒有用不好的員工,只有不會用的企業」的態度,我們就要積極了解他們的特質,善用他們的優勢。
Z世代職場洞察二:期待目標明確、直接討論、有來有往的職場合作模式
第二項洞察揭示,對於所有年資的Z世代而言,在期待獲得回饋與肯定的排序中,以「來自主管的直接回饋和讚賞」(64.48%),是最受Z世代重視的回饋類型。這顯示Z世代渴望得到及時、明確的肯定和指導,有助於他們了解自身的工作表現,並找到改進的方向。雖然直接回饋在各個年資層級都最重要,但隨著年資的增長,Z世代對同事認可的重視程度略有下降,而對「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對公司有貢獻」的重視程度則略有上升。 這可能反映了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,Z世代更關注自身的工作價值和對公司的貢獻。學習家創辦人羊正鈺則分享,職場畢竟不同於交友和生活圈,工作中接觸的各種利害關係人通常也沒有義務要提供「情緒價值」,所以如何在過程中學會「肯定自己」和找到「多元的成就感」也就顯得更關鍵。


Z世代職場洞察三:有競爭性的薪資是基本盤,個人發展機會、工作與生活平衡是決勝關鍵
第三項洞察顯示,薪資雖然重要,但Z世代更重視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」。52.32%的受訪者將有競爭力的薪資列為首要考量,同時有超過三成的聲音關注彈性工時、遠距辦公及個人成長空間。School28社會創新人才學校育成經理史惟中分享,作為負責人才培育與發展的Z世代工作者,我的觀察和報告洞察高度契合,Z世代並不迷戀高薪,而是期待在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中獲得「掌控感」。我們在工作設計上,要更注重彈性、個人成長支持,可「預期」的生活節奏。近年有觀察到,組織若能提供靈活的工時制度、不怕年輕夥伴轉職,反而鼓勵自我探索,會大幅提升Z世代對組織的信任感與投入程度。
另外,數據亦顯示Z世代的務實與理想並存。他們看重薪資與穩定性,但同時對社會企業、自由工作者等非典型職涯充滿興趣,展現出靈活多元的就業觀。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碩士班的胡憶雯也分享,由於短期僱傭關係中常缺乏勞健保及穩定休假安排,相較於正職員工(通常已享有這些基本條件),我們更需要透過完整保險和固定休假來獲得安全感。同時,彈性工時能讓我們靈活安排時間,以兼顧學業、生活及職涯發展。 此外,Z世代對於休假的態度也受到職場文化影響。可能因害怕被貼上「懶惰」標籤而對休假感到內疚,但同時也迫切需要在日常中透過彈性安排照顧身心健康,而非依賴「長期休假」修復疲勞。
Z世代職場洞察四:留任及離職的考量因素趨於全面,在乎自身價值及公司前景
第四項洞察指出,企業文化與價值觀成為Z世代選擇公司的關鍵因素。比起光鮮亮麗的品牌,Z世代更傾向於加入重視ESG與DEI、擁有長遠發展願景的企業。他們渴望在符合自身理念的環境中,找到歸屬感與成就感。
此外,Z世代對於領導風格有著明確偏好。他們期待的是民主型、協調型與前導型的管理方式,強調目標清晰、雙向討論與情感連結,排斥過去威權式的高壓管理。致伸科技集團人資長薛雅齡也分享:「站在人資的角度,我想給Z世代一個務實的建議:理想很重要,但讓它真正發揮影響力,需要你在職場中練習『先理解,再表達』。先聽清楚對方的期待與資源限制,是對團隊的尊重,也是讓你觀點更有說服力的關鍵。別急著證明自己對,先用行動累積信任,用合作換取空間,當你願意走進制度參與,不只是站在場外評論,你會成為真正被需要、也能推動改變的那個人。這就是從職場新鮮人走向關鍵影響者的轉捩點。」

Z世代職場洞察五:短期焦慮與長期隱憂並存的世代,趨向在生活中實踐永續行動
第五項洞察揭示,Z世代在短期和長期風險憂慮均以「國際或區域政治關係惡化」、「通貨膨脹」穩坐前兩名。值得注意的是,短期風險的第三名為「金融系統失靈」,長期則轉變為「極端氣候災害頻傳」,顯示青年雖認知到氣候風險的重要性,但並不將其視為當下最急迫的個人焦慮來源。身為Z世代的台灣浪潮協會理事長黃琢允也坦言:「青年對於世界所承接的風險與債務,有著深刻的無力感。當代的社會責任和倫理不應只關注即時成果,而必須回應時間縱深下的傷痕與責任。在此大聲疾呼,我們不應只有要治理風險,更要修復失能的代際關係與公共信任,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從「誰造成問題」的指責邏輯,走向「誰能共同承擔」的協作想像。」
Z世代職場洞察六:永續發展事在人為!強化社會韌性,扭轉結構困境
第六項洞察顯示「經濟風險」成為跨學科一致認知的最大共同點。無論是教育、社會科學、資訊工程,抑或農業醫療領域,「國際或區域政治關係惡化」與「通貨膨脹」幾乎穩居各群體排名前二,顯示青年世代對全球政經不穩定的風險辨識力已全面開展,特別是在多重危機交織的世界脈絡中,這些風險不再是抽象議題,而是深切影響其生活與未來規劃的現實壓力。值得注意的是「社會風險」的穿透性也非常強,如「社會對立」、「心理健康惡化」、「勞動條件惡化」等,頻繁出現在前五名內,特別在人文社科、教育與醫療領域尤為明顯。這顯示青年感受到的不僅是外部結構崩解,更有來自人際關係、情緒健康、社會安全感崩解的壓力。KPMG安侯永續副總經理侯家楷指出:「Z世代正以社群連結、心理支持等方式回應全球的不確定性,這與過去強調制度改革或政策倡議的宏觀策略不同,但或許未嘗不是一個永續發展的嶄新策略,更呼應了除了SDGs(永續發展目標)之外,更精準地連結了IDG(內在發展目標)所倡議的重點。」

Z世代心聲:「我們渴望被理解,而非被定義」
元智大學三年級學生練劼旻直言:「不是怕吃苦,而是怕被當成工具人,恐懼無法反應,只能默默照做、缺乏被傾聽的空間」臺灣大學三年級的林伯倫也補充:「我會希望主管在交代任務的時候,可以多說明每個項目背後的意義、想要達成的效果及期待,讓 Z 世代在執行工作任務時,更可以想像每項任務帶來的效益。」
這些發言,獲得在場各界代表的共鳴。KPMG安侯永續總經理黃正忠在致詞時就指出:「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在世代的摩擦上,所以世代議題是假議題,唯有合作才是真,期待透過今天的論壇,我們都能找到永續發展的下一步。」

跨世代合作的新解方:「合作導向職場架構(Partnership Oriented Workspace)」
計畫團隊強調,跨世代的課題不應只是討論「如何協作」,而是要轉化為「共同打造理想職場」的行動意識,因此提出「合作導向職場架構(POW, Partnership Oriented Workspace)」,為企業與Z世代之間搭建起理解與合作的橋樑。
首先,透過「建立目標願景畫布」與「團隊共識營」,讓不同世代能夠共同描繪理想職場藍圖,確立一致的目標與價值認同,避免因資歷或世代差異而產生分工失衡。其次,推動「雙向對話與心理安全機制」,藉由定期的Check-in與焦點對話,營造透明溝通、彼此尊重的職場氛圍,讓即時回饋成為日常,而非管理例外。此外,POW也鼓勵企業導入「影子共學日」與「雙向導師制」,打破階層與年資的限制,促進主管與年輕同仁之間的互學互信。藉由角色交換與領域專長的分享,讓每位成員都能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,進一步強化跨世代的協作默契。
校園大使業師柯采岑分析,普遍能感受到Z世代對清晰目標、具體策略行動、即時回饋的迫切需要。相比之下,對於模糊的發展方向則容忍度較低,這點在某些計畫的初期發展階段,難免對雙邊協作造成一定挑戰。柯采岑也指出,若Z世代主動地核對目標,蒐集資料、表達意見,並積極尋求回饋,減少等待,掌握局勢,有意識地練習「刻意學習」,將同時縮短在職場上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累積時間差距。
協辦單位三人恆好執行長劉曉蓉認為:「企業若欲吸引並留任這群人才,關鍵不僅是薪資與彈性制度,更需在永續理念、社會責任,或是重視績效導向與職涯成就上,建立工作成果與薪酬福利的清晰路徑,讓員工從中看見『為何而戰』。」斜作公司執行長賴泓凱說:「數位時代的人更期待工作像 App 一樣:開啟要直覺、任務要清晰、回饋要即時,關掉時則不帶來負擔。這種對彈性與效率的期待,來自他們在數位環境中⾧大的思考模式⸺也是我們重新設計職場文化與合作方式前,必須能去理解並回應的起點。」
浪潮重申青年與地方韌性的強連結
理事長黃琢允指出,當我們談論 Z 世代與地方創生的關係時,不妨換一種視角:不是地方在等青年來幫忙,而是青年需要一個能夠安放自己的地方。這不是情感性的訴求,而是風險社會下,一項關於「三生」的深層療癒命題。當代青年所面對的風險並非單一維度,而是由氣候變遷、經濟不穩、全球政經板塊重組等多重危機交織而成。身處其間的Z世代,感知到的不僅是制度的不穩定,還有未來感的斷裂與心理上的疲憊。他們對永續有高敏感度,卻又難以找到具體實踐的空間;他們期望被看見與承認,卻常感失語於城市系統與就業結構之中。
因此,地方不是社會的邊陲,而可能是青年重新建構自我、連結他人與召喚行動的起點。以都蘭為例,它之所以成為無數迷惘青年停泊的港口,不在於它提供了什麼工作機會,而在於它承載了一種生活的完整性:能夠工作、能夠創作、能夠與人共處、能夠與自然呼吸——這正是「生產、生態、生活」三生整合的實踐場所。反觀今日,大學社會責任(USR)或青年進入地方的倡議,若仍以「青年為地方帶來新創力」為唯一敘事邏輯,恐怕失之片面。更關鍵的是:地方也為青年提供了一種活著的方式——脫離焦慮性競爭,重拾意義感,並在更慢、更深的生活節奏中重新建構與世界的關係。而若我們預設台灣的地方系統持續消解——土地被高度開發、社群解構、生活方式單一化,那Z世代將失去的不只是選擇權,更是能夠療癒、重生、成為他們自己的空間。屆時,我們不只失去地方,也失去青年在這片土地上的想像力與承諾感。
因此,地方創生的關鍵,不只是創造產業或吸引人才,而是重建一個能夠容納青年的未來感的社會基礎設施。這樣的地方,不只是地理概念,更是心理安全的避風港、生態關係的教育場與社會實踐的起點。在這樣的脈絡下,Z世代與地方的關係,不是支援與被支援,而是共同生活、共同承擔、共同創造的倫理實踐。
